2015年1月28日星期三

有师自远方来

    中风后,得到一些商友、文友关心,有者打电话或上门慰问,这点我心存感激;尤其是得到两位老师不辞劳苦、百里迢迢登门探访。
 
    老师是“老”了,老得更教人敬佩,竟然可以抛下长辈身份到来探望一个小辈,我不禁自问:我是何德何能?
 
    之前是李秀霞老师,她已在天国住了一年多,她在白发苍苍有生之年时,意想不到有天在女儿、孙子搀扶下,举步踉踉跄跄摸上寒舍。
 
    前些日子,好友唐米豌引路带来李善明老师,李老师是小五级任老师,那年(1959年)老师刚从銮中毕业,20岁出头的年轻人充满理想、干劲,他授课与别位老师有些差别,他很少照课本念,时常是取自课本以外的教材来教,所以他的课每个同学都集中精神听得趣味盎然。
 
    那天见面,70多岁的老师仍精神奕奕,思路清晰,侃侃而谈,我和他谈论时下热议的华教课题,老师精辟见解使我受教不浅。
 
    不说不知,老师不久前刚从云南、寮国背包旅行回来,这是很多年轻人做不到的,老师做到了,可见老师老当益壮。
 
    其实,我们在1984年4月有过偶遇,那是作协在新山主办《文学之夜》,我们竟然在会上匆匆见面,那天在餐桌旁向老师提起,这段情节老师印象模糊。
 
    还有一件事,我说了,老师似乎还有记忆,那就是:
 
    那年老师规定每个同学每周要写一篇周记,班上是我和一个女同学写得最勤,每篇洋洋大观,每个周一我们都得到老师嘉奖。有一次,老师在簿子上留言:努力写作,将来会成为作家。
 
    今天,我还不是作家,但能走上写作这一条路,多少是受到李老师这句话的激励。
 
    那天见面,是我们难得一叙,这种可以维持达半个世纪的师生情缘,不是每个人可以遇到的,所以怎不教我格外珍惜这缘份。
 
                                  原载     南洋商报《商余》  23-01-2015

没有评论: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