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31日星期二

先收费,后手术

    私人医院收费一向是给人昂贵的感觉,有些收入普通的病患如果可以久等,他们宁可等待进入政府医院。但是,有些病情严重极需紧急处理,病人或家属在无可选择情形下不得已就得进入私人医院了。

    收费高昂引人诟病早已不是新鲜事,最近几年私人医院被评击没有人情味,院方是先讲钱,病人付得起医药费才接受治疗,一切以金钱挂帅,没钱没得讲,见钱就 “开”(开刀),金钱的 “价值” 高过人的生命。

    首都一间私人医院不是“ 救人医院” 而是被市民称为 “杀人医院”,“开了刀再吸血”,听起来十分恐怖,其实是一大讽刺。

    我在今年初不小心跌倒,手断脚断,经私人医院医生诊断后,开始以为只是手腕骨折,只需包扎石膏,不过包扎前需先付两千令吉押底。后来察觉大腿继续疼痛,再照X光确定也是骨折需马上动手术,有关职员叫家人再缴一万令吉押底金才肯开刀。

    在等待儿子到来刷卡前,院方就是不肯先动手术,一直等到儿子气喘吁吁赶到,医生见到钱已过帐才开始救人。

    一直陪伴在身旁的太太说,现在这个世界,穷人最好身体健健康康,千万不可生病,一有重病,若没有医药保险卡,他怎能付得起 “天文数字” 的医药费。

    事实也是如此,民间就流传这句:穷人可以死不可以生病。

      原载     星洲日报《大都会》《民声》 19/12/13

2013年12月26日星期四

出版基金

    爱好写作的写作人,尤其是想把本身多年来创作结集出版的作者,都知道国内为数不多的会馆有设立“出版基金”,供给作家们申请奖金出版。
 
    我是写作人(不是作家),平日闲时喜欢摇笔桿(之前不会电脑打字),写了多年,总算可以把作品结集成一本书,但出版经费成问题,就想到“出版基金”,如果申请成功就可节省一笔出版费用。
 
    会馆设立“出版基金”,确是帮助了不少作家圆了出版的理想,间接推动马华文学的发展,在马华文学史上,这块是不可遗漏的一页。
 
    我几次(一年一次)申请“文学出版基金”,在填写表格时,总觉得“申请基金”这字眼怪怪的,这名称是否不妥?
 
    社团/会馆设立“出版基金”没有错;开放给作家申请也没有错;但是“基金”可以申请吗?要怎样申请?
 
    基金是汇集更多的资金组织起来,由基金托管人(例如银行)托管,由专业的管理公司或人士管理和运用,它是个“不动”母体,怎么可以被申请出来。
 
    记得作协有一年设立了“文学基金”,刚开始筹款时就向《X X 基金》申请拨款赞助,不久后收到该负责人回函,道明乐意赞助作协文学活动,但是拨款爱能莫助,因为大家都是“基金”,按照条例,此“基金”不能对彼“基金”拨款。
 
    从这点可以看出“基金”的资金是不能赞助相同性质的组织,整个“基金结构”也不能够被申请,一般上申请人是申请基金的钱而不是“基金”本身。
    “出版基金”被错用了好多年,大家称呼惯了,也不觉得不妥,前年终于等到有个《x x 文学出版奖》出现,这时我才知道正确的说法是“出版奖”或“出版奖金”,是申请基金的奖金而不是整个“基金”。
 
   原载     星洲日报《大都会》《民声》     22-10-2013
 

2013年12月20日星期五

有理当选无理涨

年度汉字评选成绩终于出炉,“涨”以大热门姿态高票当选。

    从一开始投票,“涨”就气势如虹一马当先,接着一路保持稳定票源继续领先,最后“漂亮”胜出。
回头看2013年国家的政经文教工商的表现,和人民对它们感受的回馈,入围的10个汉字中以“涨”是最贴切民生、最有说服力教人投选它,也是最有“资格”当选的。其他九字不是不贴切,而是“出现”在现今的时空、环境就显得略为逊色。

    “涨”怎么会不当选呢?从蛇年伊始至到马年接踵前,市场各种消费品,可食的不可食的,可用的不可用的,看得到的看不到的,价格无一不涨。有些莫名其妙得涨令消费人哑口无言,有商家自说是成本来高了就随水涨船高提高售价,有的浑水摸鱼看到隔壁店提高价钱自己也不输人,不涨价卖就觉得自亏。而这一整年老百姓无从发泄的怨声只好在选票上写上“涨”字。

    自政府取消白糖津贴后,白糖价就应声而起,不要小看一粒细小的糖,它一起价牵动各种物价蠢蠢欲动,明年初燃油费、门牌税、电费、大道过路费、学生巴士增收附加费,一项一项排队蓄势待涨。现在农历新年还未到来,市场上一些日常用品有理也涨、无理也涨,好像每到年关涨价是“指定动作”非涨不可。

    百物价格上涨首当其冲受害的是老百姓,任谁只要去菜市场走一圈,就可听到家庭主妇怨声载道,个个叫苦连天。她们说一张50元买菜以前可以满载而归,现在可以买到的蔬果一天比一天少。

    这些小市民的痛苦,那些坐在冷气房的高老爺能体会到吗?他们薪俸年年在涨,物价涨率都追不上官老爷薪水涨幅,如此厚禄他们怎么会感受到民间疾苦?

    而我们上千上万的打工一族,祈盼来年的工钱能涨多一些,拿到的花红能使荷包涨得饱饱,这是最基本有理的祈求但还是追不上无理的涨幅。

          原载    星洲日报《言路》     20/11/13

2013年12月17日星期二

吃饱了

     自从成为面子书忠诚“读者”后,他下班回来就躲进房间会网友,母亲在楼下高喊洗澡吃晚餐,开始几声当作没听见,至到母亲火滚了才勉强回应。

    其实是饥肠辘辘了。看到网友上载的美味佳肴,他强忍着口水流出。

    和几个朋友熟稔后,对他们的家庭背景、甚至他们家的宠物几时伤风、几天没大便都了如指掌。母亲昨天跟他说前晚隔几间屋的人家进贼他听有听没有似的,母亲说了等于白说。母亲是提醒他半夜多注意听听周围的声音,不要给贼爬进屋来。

    他是懂得礼貌,在网上。和网友一日三次 “准时 ” 道“早安” 、“午安” 、“晚安” ;但染上网瘾后就对天天见面的家人冷若冰霜,一天之中找不到话题可以谈,有时对来访的客人视而不见,连简单的问候都懒得开口,和网上的他判若两人。

    这晚他如常做蜘蛛人和网友见面,一聊起天就不可收拾,也不知道夜已深了,至听到母亲的叫喊声,他才如梦初醒,随便回应一声:“妈,我吃饱了。”

    “吃饱?在哪里吃?”

    “网上”。

                              原载 星洲日报《星云》 11/12/13

2013年12月14日星期六

无钱一身轻

    无论什么时候,我身上没有一毛钱,可以说两袋空空,无钱一身轻。

    自从不幸中风后,双脚举步维艰,就懒得踏出家门一步,几乎罕有坐在咖啡店喝一杯茶。我三餐在家里享用,不过久久总有一两次在外用餐,都是家人陪伴,不曾有过独自一人出去享受。

    有家人在旁,一切消费当然不用我从衣袋拿钱(我手脚行动缓慢)出来,那我身上若有钱也没“用”;所以我出门从不带钱,带钱反而是累赘添麻烦。
现在歹徒当道、打抢横行,若我不幸成为下手目标,歹徒必会得逞,因为我手无寸铁且无力反抗。

    有几位文友常来找我吃饭,吃饱付钱的时候,当然大家请来请去是很平常。轮到主人作东时,都是太太掏腰包,我只是出张巴吃没有出钱机会,因为我身上没有带钱。

    我失去工作能力后,家里一切日常用品由太太张罗,去超市购物时,也不用我操劳,自然不用等我给钱。所以我身上若有带钱,是不是多余?因为若是有几大方,英雄也是无用武之地,反而增加衣袋的重量。

    有些人身上没有钱会感觉很不自在,宁可留在家里不出门,这样反而可以省下花费和精力。我没钱照样出门,我是不愁没人代我付帐。

    钱是身外物,身上没钱我已习惯了,因为是财政部长的太太24小时紧贴在身旁。当然有时想买自己喜欢的东西不能随心所欲,譬如买书。

           发表于    03/12/13     南洋商报《商余》

2013年12月6日星期五

从光盘行动想起

    我知道旅游可以增长知识、增广见闻,我喜欢旅游但是少有机会出门看看外面世界。
    最近一次东海岸之行,有日在度假屋享用自助早餐时,使我“大开眼界”。邻座是有老有少的友族家庭成员,当他们吃饱离开时,我望见桌上留下一大堆未吃完食物,有的碟吃一半剩一半,有的剩下三分之一,甚至有一碟原封不动。

    我看了一直在感叹,家人也在摇头,连服务员来收盘时也猛摇其头对着我苦笑。如此浪费食物是暴殄天物,是一种可以避免的罪过。既然不能吃完就不要每样食物都拿,应该是依成员的食量酌量吃多少拿多少,吃了不够饱才再拿,如此即使有剩也剩不多。

    现阶段华团推广“光盘运动”方兴未艾,得到华社众人响应,也掀起一股热议,可是这股风潮想是还未吹到他族社群里去,或是在他们社会没人在推动,所以我才会在那天早上看到“吃饱不光盘”的情景。

    其实《光盘行动》适合在每个族群中去推动,每个人都应该爱惜食物。若是由华团去向他族推介《光盘》似乎是怪怪的,我想华社无需越狙代庖,华人先从本身做起,等到取得效果才去影响友族,这样友族也会容易受影响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原载    星洲日报《大都会》《民声》  29-11-2013

    2013年11月30日星期六

    告别拉士德

         从小父母就告诉我要躲开拉士德。

         “什么是拉士德?” 我问。父母解释:“拉士德是一种杀鸟武器,是人类用来攻击我们鸟雀;人类从野山渣树上砍下 Y 形状树枝,在两边绑上橡皮筋,中间系上一块橡皮。当人(多数是顽童)发现我们踪影时,就找来小石子,放在橡皮上,拉紧橡皮筋瞄准目标一放,小石子就迅速朝着我们这里射来;这种武器杀伤力很强,如果被击中,不是死亡就是头破血流。”

         我开始感到害怕,不知道什么时候大祸临头?今天,我已渐渐长大,我和玩伴每天出去玩耍还没发生意外,有见过顽童却没见过顽童手上有拉士德。

          “你们生长在这个年代,算是幸福的。” 父母又说:“这个年代人类的孩童,都把兴趣转移沉淀在电子产品的游戏机里,譬如玩 ‘愤怒鸟’ 、种菜,或者上网。”

          “ 我们那个年代,人类的孩童常结伴玩户外游戏,如跳房子、踢毽子、捉迷藏、捉豹虎、捉打架鱼等,而用拉士德射鸟是最残忍的了。”
        
          原来,我和雀友每次出去找虫吃能平安回来是拜科技发达所赐;人类孩童人手一机取代父母那个年代人手一拉士德,我们因此能逃过一次次劫数。
        
         我渴望见到拉士德的模样,只是一次就满足。有一天傍晚,我和同伴在商店前停车场嬉戏,忽然见到一个蒙面人从裤袋拔出一黑色物件瞄准目标一射,只听到 “砰砰” 声响后有人应声而倒地,接着鲜血涔涔流出。
       
           “这种武器杀伤力很强,如果被击中,不是死亡就是头破血流。” 我倏地想起父母说过的话。难道那就是杀人于死地的拉士德? 我疑惑,回家要问父母清楚。

       原载   星洲日报《文艺春秋》    03-11-2013

      2013年11月26日星期二

      新年快来了

           近日先后和两位朋友见面,交谈中,他们不约而同说出这么一句:“新年快来了”。
       
          开始听到时,先是错愕,怎么这么快?现在是什么时候?今年冬至汤圆还没吃,就谈到明年过年?回神过来后想想:是哦,日子是不等人的,一眨眼不知不觉中新年就来到。
       
          明年马年农历年初一落在1月31日,略算一下,还有2个多月就过年,说长不长,难怪今天有人说“新年快来了”。
       
          新年快来了,在这个离圣诞节还有一段日子的今天,说新年快来了的人没有讲错;随着日子迫近,跟着后继有人也会如此说,说的人会愈来愈多,听的次数也多;过些时日,大家见面礼就是这句:“要过年了”。
       
           日子如白马过隙,一年即将结束,时间是无情的,如果当时没好好把握加以利用,等溜走了才来惋惜,是自己不善用时间,就不要怨天尤人。
       
          其实日子快慢每天每年都一样,每一天都是24小时;地球运行的速度每分钟没有改变,有人会感觉度日如年或光阴似箭,这是生活体验感受不同和心理作用,所以感觉新年快到了是之前对日子的到来的反应,是期待还是恐惧或是以平常心等待(看待)?无论是什么心情,那一天总会到来,就算你不喜欢过年,日子同样要度过,年年难过年年过。
       
          有人害怕过年,佳节近在眉目时,他情绪就会不安做起事忙(盲)无头绪。新年,有很多人不想它到来,如果可以,一年中宁可没有“新年”这节日。
       
         原载   南洋商报《商余》     23-11-2013
       

      2013年11月16日星期六

      家丑不可外扬

          一夜暴红的新山百合花园《转角遇到匪》壁画,早前因市长和行政人员认为在不适当地点作画,有损新山形象及有碍观瞻,决定清除,它最终难逃消失命运,日前被市政局人员涂上白漆掩盖,几经滚刷后,现场还原本来面貌。
       
          这幅壁画几天前一出现,马上引起轰动,吸引市民纷纷涌来参观拍照,一下子成了新山市民的热门话题。有的将照片上载面子书展示,网民更热烈留言议论。
       
          此幅同样是出自立陶宛画家恩尼斯的精心力作,受热捧程度与《姐弟共骑》有过之而无不及。之所以会出名因为贴切画出“没遇过打抢不是新山人”的遭遇,一笔一划画出新山人的心声,画出新山治安败坏的实况;也正因如此,惹到官老爷冒出一把火,看不顺眼之下,一声号令,壁画就无声无息消失了。
       
          若此壁画能保留下来,每天慕名到来参观的市民和游客相信与日俱增,游客回到他们国家会口耳相传,三两下子《转角遇到匪》不难扬名至海外,更有朝一日像《姐弟共骑》入选英国《卫报》世界十五最佳壁画榜,这个时候连带新山市的名字在海外扬名。
       
          扬名到世界各地是好事,但此画例外。新山市政局早已料到会有此趋势发展,这是对新山声誉是不利的,也会影响到旅游业,所以不想扬名,就先下手为强,将壁画清除后,留给游客的印象是正面的,一切罪案都没发生过。
       
         原载   星洲日报《言路》  15-11-2013
       
       

      2013年11月14日星期四

      附录:

                                            体会中风病人的心情

           前不久,看到面子書《文城四意》推薦江上舟的《中風十年》新著,看了簡單介紹,隨即按“贊”,並搜尋其面子書,發送加為友的邀請。等江先生接受為友后,就向他問好,預訂著作。
       

          很快的,就收到江上舟先生(原名林振耀、筆名方又圓)的2013年散文集《中風十年》。

         這信封上的地址該是作者親自題寫,裡頭還有他的親筆簽名,一筆一畫,看得出他的用心,真讓人敬佩。
       

          午后,細雨紛飛。難得假日,泡了一壺茶,迫不及待開始翻閱這本令我倍感好奇的書。
       
         
          書中收錄68篇文章,是作者歷年來療傷養病的記錄,內容有日常生活動態,在醫院療房做物理治療的情形,以及在家“享受”寫作的苦樂,這些文字,讓讀者從中分享到一個病人長期與病魔抗鬥過程和心情寫照。
       

          江先生中風后,因右手癱瘓無法握筆。但積極樂觀的他,不輕易放棄,一直堅持苦練左手寫字,單憑這點毅力就實在是讓人敬佩。
       

          然,他這生似乎與“跌”有緣。去年中秋節,他曾在某度假屋不小心從二樓跌至樓下,當場頭破血流,差點沒命;而今年的年初七,他也不小心跌倒而手腕大腿骨折。這讓人不禁替他感到難過。
       

          然而,他所寫的字裡行間,總有不向困難低頭的毅力,家人的陪伴、好友的鼓勵,讓他也不時自我打氣,透過寫作,讓精神有所寄托,也以文會友。
       

          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一篇,是他寫有關50載的師生情,述說小學老師李秀霞知道他跌倒受傷,不顧自己年邁行動不便,堅持從老遠芙蓉到來探望他,令人感動不已。
       

          11月6日,與中二生的最后一次補習班。除了開心聚餐,也少不了分享好書。當天,所選的就是江上舟先生的最新著作《中風十年》。奕綸先分享讀后感,于雯隨后分享“聽”后感。之后,在場的紛紛踴躍發言,分享個人感悟,其中包括:珍惜身邊人、照顧健康、生命的意義在于你是否會在困境中尋找屬于自己的價值等。
       
         
          把相關照片上載至面子書,在休養中的江先生還不忘留言:“謝謝溫老師的推介和同學發言!”簡短的一句話,卻帶出不簡單的含義。
       

          有興趣買書者,可電郵至limchinyeow@gmail.com ,或請聯絡江上舟的面子書:https://www.facebook.com/limchinyeow/about 

          作者温佩昵   发表于  中国报《东海岸》《温煦呢喃》  12/11/13

      附录:

                                                    体会中风者的心情

          每一次補習,我都有一份領悟,一份感慨。這次也不例外。上次補習中,溫老師就向我們介紹了一本書《中風十年》,並有其中就有一位同學,陳奕倫為我們分享了這本書的內容。“中風”,這一個病,我相信大多數人都曉得,但,在這裡我想問的是:又有多少人都明白一個中風的人的滋味呢?
       

          在這位同學的分享中,對中風毫不瞭解的我也開始明白並深深地體會到一個中風的人的心情。這本書的作者是林振耀,筆名為江上舟。他是一位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中風,這病一患就患了十年。十年,試想有多少人可以堅持下去,並朝他的理想前進呢?他,就是那位儘管風吹雨打,也繼續向前邁進的人。他的右手因中風而癱瘓,但,熱愛寫作的他依然沒放棄他的愛好—寫作。他努力地練習用左手來繼續寫作,慢慢的,他已經可以運用左手來寫作,打字等。他認為寫作可讓他忘記身體的創傷,讓他在其中找到快樂。寫作,對他來說,就是他的快樂泉源。
       

         《中風十年》是他每天以左手,把病中生活的點點滴滴所創作的。他從數百篇的中風文章裡,選出六十八篇以編製成這本《中風十年》。聽到這裡,我不禁感到羞愧。試問一個雖然中風的人,卻依然堅持他的理想,他的愛好,相反地,健康的我們卻還在浪費時間,不為自己的未來著想……。
       

          有一篇是講述一位老師來探望他的情景。當我正仔細地聆聽這位同學的分享,一幅幅畫面不禁會浮現在我腦海裡。江上舟先生的小學老師,已是一位八十二高齡,年老體弱,多種病纏身,且行動不便。他多次勸阻老師,但,老師堅持要探望他,大老遠地從芙蓉來到吉隆坡。為的是什么?為的就是來看望他的學生。這份師生情,雖已過了五十年,但,還是如此的深厚,如此的真摯。這一份感情,讓我非常敬佩。在江上舟先生的心中,老師是一位好教師。他從事教育事業幾十寒暑,誨人不倦,桃李滿天下。教學時,他從不發學生脾氣。不僅僅是江上舟先生,每一位被他教過的學生都說他是一位很棒的老師。在他與老師聊天時,時光彷彿倒流五十年,老師在課堂用心教學,他做著靜靜聆聽……
       

          除此之外,最讓我感觸良多的是他與她母親之間的情感。為了不讓他的母親傷心,他選擇不說,他深怕他的母親會因為自己的病而為他流淚。但是,其實他的母親已經知道他的病情,就算他一隻隱瞞不說,他的母親還是察覺到了。他一直逃避,為了隱瞞,他撒了許多慌,也不願見他的母親。就這樣,時光荏苒,在一直逃避的十個月后,他終于肯見他的母親了,但這一見卻是在母親躺在病床上的時候,望著母親,無盡的言語在一時間無法表達出來,有多久他沒見他的母親了,最后,他選擇勇敢,但他要坦白時,淚水瞬間從眼眶裡溢出來,他的母親哭了,這是他明白,原來他的母親已經知道,他后悔,痛心,不一會兒,他的母親便逝世了,到最后,他的母親還是掛念著兒子的病情,就這樣去了。
       

          從這個故事中,我深深地瞭解到一個中風的人的滋味,他的堅持,他的辛酸。他所要帶給我們的啟示,我一會永遠銘記在心。我也深深地祝福江上舟先生能夠繼續加油,並堅持他的理想,永不放棄。

      作者:劉于雯(2 ELIT)吉蘭丹吉賴蘇丹國中一校  12/11/13   中国报《东海岸》《我们仨》

      2013年11月10日星期日

      借书不还

              书橱里,有一本书是借回来的,它静静躺在书橱已有 20 多年,每次整理书本时,它就会出现,似乎是向我抗议:“把我物归原主吧!”

              记忆倒带,这本激励书当年是向同事借的;是他极力推荐,我原本不想借,推了几次却拗不过他的好意,最后也搞不清楚,现在也忘了,是他愿借还是索性送给我看,这书就落户在我家书橱。

              我不喜欢向朋友借东西,尤其是书。知道自己没时间看书,最担心的不是怕损破书页而是借了忘记还。

              多数爱书人不愿将心爱的书借给人。有人把书和老婆相提并论,说家里的东西除了老婆和书恕不借出,其他都可以借,包括自己。

              多年前,因为写作需要些资料,就向要好的某文友借本书参考,怎知道才过两天,他就打电来催我还书。

              我当天借书时还问他有没有用到这本书,他答没有。我想他之前有遇到借书不还的经历,就在短时间内向我索回书也不怕得罪我。

              知道文友是这样惜书如金,我以后还敢向他借?

              书橱里的这本书,每当看到它时,就自然想到这位旧同事,当年公司里,只有他和我爱看书,我们日常话题常有谈到书,其他同事在这方面只有听的份。

              今天,旧同事不知人在何处,10 多年以来不曾联络,他还常买书喜欢看书?

              如果当时有将这书归还,今天我就不容易想起这位同事。或者可以这么说,借书不还也有意外收获,你同意吗?

          原载    星洲日报《星云》    31-10-2013

        我可以讲华语吗?

                今早和往日一样照常打开收音机收听清谈节目。两个听众先后叩应进去,开头第一句话同样问主持人:“我可以讲华语吗?”

                我们的所谓“中文电台”,严格分类是“方言电台”,因为主要广播语言是方言,华语是可有可无;主持人是华人却不以华语主持,我听久了见怪不怪。所以时常会听到如此的问答,听众接通线后要先问主持人清楚:“我可以讲华语吗?”

                主持人当然不可说不可以,那为什么听众“明知故问”呢?
        答案可能是:1)这位听众可能不知道可以华语问答;2)以为节目全程是以方言进行。

                我为以上情况感触良多,什么时候?我们的中文电台可以不以“罗惹”语言广播呢?
        我们不曾见过两个马来人碰面时开头一句就问:“我可以讲马来话吗?”。

                每当我听到听众如是发问,就感觉华社可笑又可悲。

                可笑的是,华人和华人以华语交谈是理所当然,为何会有如此一问?

                可悲的是,到今日我们是有“共同语言”,就是亲切的华语,那为何大家还是不能“共同”使用、畅所欲言呢?

            原载    星洲日报《大都会》    10-11-2013
         

        2013年11月7日星期四

        写封信吧

                你多久没写过一封信给家人、朋友?或是你有一段日子没收到信,不管信是谁寄来?
        被问的人十之八九会说:是很久了,也无从记起有多久了。

                再去问年轻人,他们有的从来就没写过信,也有人除了商业信函外就不曾收过信;更有黄毛小子会反问你:什么是信?

                生活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各种通讯设备应有尽有,网际网络无远弗届,手机一触即发,只要在荧幕上按几个键盘、三几分钟就将信息传送出去,既方便又快捷,试问今天还有人会用手以笔写信吗?

                我还有用手写信,已经没有之前频繁了,原因之一是友人一个个学会电脑打字,我们的联络方式已从纸上转移在网上,以前在纸上密密麻麻写上两三页,现在网上只是三两行,事情交代清楚就收网。不过一天可以通上几封,因为免付邮费免信封。

                以前有人说写信是一种乐趣,收信阅信是享受,可惜现在懂得享受此种乐趣的愈来愈少,因为现在个个追求快速方便,手写信确实有些麻烦,要黏上邮票又要拿去投寄,养成现在人愈懒惰,这是拜科技进步把人宠坏了。写电子信无法享受到手写的乐趣,而且不能投入全部感情,收信人同样看到的是冷冰冰的电子邮件,看不到对方笔迹,手触摸不到、拥抱不到、更不能收藏。

                今天就写封信吧。致给好久不见的朋友,不需要是封长信,短短一两百字就能把祝贺寄到他手上,同时给他一个惊喜,使他高兴一整天,如此举手之劳,你何不马上动笔!

            原载    南洋商报《商余》    23-10-2013

          2013年11月4日星期一

          退休生活与书

              日前文友送来 6 本书,其中 4 本:《中国文化常识》、《原来如此》、《西南丝绸之路》、《中华典故》适合我阅读口味。
           
              自从退休后,有两三位文友知道我不良于行,喜欢看书又不能去逛书店买书,他们有去书店时就会选择几本书买下送给我。
           
              在职场的日子,汲汲营营忙忙碌碌,每天都透支工作挤不出一点时间看书;晚上回到家,身心疲惫不堪,哪有心情看书?偶尔买书时会对自己说,买书是为退休打算,是留给退休时看的。
           
              因故,自己买的书和文友出书都会送给一本,家里还没看的书就愈积愈多。有的新书只是挑选其中“好看”的几篇先睹为快,算是赏脸送书的作者了。我知道很多人收到书后只看封面、序、后记,里面内容懒得去了解,就把书束之高阁或打入冷宫了。
           
              “书是退休时看的”,说这句话不止我一人。我曾听身边爱书朋友说过,没说的有的也会附和。
           
              今天我退休已有一段日子,但是看完的书屈指可数,“罪魁祸首”是把大部份时间花在写作上。
           
              我爱看书更爱写作。我可以几天不看书不能几天没有写作,看书是排在写作之后的个人嗜好;我可以准期交稿,却不能在预定的日子看完一本书。
           
              有的写作人说,写作是痛苦的,要完成一篇文章有时搞到“三餐不继”;我说,写作苦乐参半,没写作更痛苦;爱书人说,阅读是愉快的,作者把呕心沥血的文字印成书,我们躺在沙发上就可舒舒服服阅读。
           
              我每天“苦中作乐”在生产文字,却少去享受阅读的快感。看来,等到有一天江郎才尽,我才会把时间多花在书本上,那时写作是偶尔随兴的事。
           
             原载   中国报《读编交流》  23-10-2013
           

          2013年10月24日星期四

          这一口饭

                  刚用完晚餐,妻走过来问:“我煮得如何?看你将饭菜一扫而空,好吃吗?”
                 
                  如果说她多此一问,事实也是如此。妻的厨艺有口皆碑,尝过她手艺的友人莫不竖起姆指称赞。所以她无需等我回答已心中有数。而我每次答非所问,答曰:“能有一餐温饱,已心满意足,还敢嫌不好吃?
                 
                  说起来非常感恩,自得重病那一天开始,我就失去工作能力,家里顿时完全没有收入,经济马上亮起红灯,加以儿子还在念书,每月生活重担把这个家压得扁扁,那些日子过得左支右绌,非省吃俭用不可;但是我没有一餐是吃不饱的,所以我常说:有一口饭吃,已可偸笑了。
                 
                  可不是吗?不要说到远至非洲或落后国家长期挨饿的贫民,就是在我们国家,无论城市或乡村,还有很多人是生活在贫穷线以下,三餐吃不饱的穷苦人家也是存在的。
                 
                  环顾四周,在一些家境不是很好的家庭,两老省吃俭用,三餐从“不敢”外面打包,但是孩子不想吃家煮的饭菜,认为不好吃,外面餐馆才是美味佳肴,于是宁愿花钱餐餐在外面解决。
                     
                   现代年轻人多在外面大吃大喝,常常点了很多菜肴吃不完就倒掉,一点不爱惜盘中米饭和菜肴,这是暴殄天物,浪费了宝贵资源。
                 
                  活在今天,有一口饭吃,应该很感满足。有一天地球资源耗尽时,那时粮食匮乏,就会有很多人要挨饿,最后生命也受威胁了。
                 
                  所以,我们不单要珍惜大地赐予的一花一草、米谷蔬果,更要有感恩的心,谢天谢地!
           
               原载     星洲日报《星云》   04-10-2013

          2013年10月20日星期日

          光盘行动与打包一族

               “光盘行动”年头在中国掀起一阵风潮至今方兴未艾,今次随着习主席到访,这股风潮开始传入我国。
           
               “不要舌尖上的浪费”这句话已可在餐馆内听到。华总方总会长日前在一集会上就宣布,华总将把“光盘行动”列为华人思想兴革运动其一项目,并会积极展开宣传加以推广。
           
               “光盘行动”,就是倡导人们在用餐时不浪费食物,吃光盘子里的东西,吃不完的饭菜打包带回家。
           
               这项行动,必会受到华社广泛支持;盖节约一向是华人优良传统,也符合了华总一路来所推动的华人思想兴革运动的精神内涵。此行动一推行,食友就会顺理成章给予配合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们平时在餐馆可以看到有些顾客吃饱后离开,餐桌上还留下剩菜,这是很可惜的。因为在我们周围,还有人生活在贫穷线上,有的三餐不继或是吃不饱。
           
               如果说吃不完打包是值得鼓励,但是,宴会的常客有时不难看到,有些动作不雅的宾客是有备而来,他们准备几个塑料袋,当每碟菜肴吃过一巡后,这些人没问同坐人同意就打开塑料袋把菜肴打包,这种现象在挂牌公司的常年股东大会、神庙神诞宴会最常见。
           
               我听过常客朋友说,这些打包一族每逢有宴会就“结伴”出席,他们已无畏旁人投射的目光,几乎每一道菜都毫无忌惮打包。其实,这些菜肴,来宾还没吃完不是不想吃。
           
               “光盘行动”值得提倡,但是若遇到像以上情形则是曲解了“光盘”原意,这是大家要注意的。
           
              原载    南洋商报《商余》  14-10-2013
           
           

          2013年10月15日星期二

          称哥道姐

             收听电台娱乐节目,最怕听到一两位播音员喜欢称呼艺人为 大哥 “大姐 ”,每次听到时,耳朵非常难受,整身肌肤立即起鸡皮疙瘩。
           
                他(她)在介绍这歌手演绎的歌曲,说:“ X X X 大哥的专辑首首好听 ,或 “某某大姐歌声有如天籁 ”,接下来的叙述三句两句就大哥长大姐短,把肉麻当有趣,听了教人倒胃。
           
                开始听到时,还以为这播音员和这歌手有亲戚关系,或是相识很久的好朋友,结果不是,只是进行工作上职务;难道需要如此亲昵称呼吗?想拉近和歌手的关系?或是想捧艺人大脚?

                  如果是在歌影坛有地位有影响力的艺人,或是对社会曾作出贡献、受到大家敬仰的前辈,我们应该尊敬他们,尊称他们一声,如:成龙大哥、黎明阿姨、张小燕大姐等。
           
                 但是,这一两个播音员,推介歌手及其歌曲,几乎个个都是他的 大哥大姐 ”,你听了可以忍受我是顶不住,只好转台或是索性关机。

             原载   星洲日报《大都会》《民声》  05-10-2013

          2013年10月10日星期四

          设立鞋子博物馆

               2012年总审计司报告一出炉,各项贪污舞弊案例一筐筐浮出台面,升斗小民阅后莫不愤气填膺,因为这些钱大家都有份出,肥肉却是被这些目无法纪、贪而无厌的公务员吞进肚子里。

              有一项是大马皇家关税局于2009年为官员购买的其中7659双鞋子,因不合规格也不够稳固而囤积超过3年。测试发现,这些鞋子的底部已经裂开,而且尺寸也不符合官员所需,因此无法分派给出去。最终被迫销毁,损失达60万2089令吉。

              阿圆不解的事,不符合规格及底部裂开竟达7千双之多?当时采购时是不是以高价买到次等货?阿圆相信,这些销毁鞋子中,有些还是完好,还是可以穿的。问题是,这些鞋子最终流落何处?

               既然是次等货,何不去摆巴刹马南,买大送小便宜卖出,也可挣回一点“余润”安慰纳税人。

              说到鞋子,阿圆就想到菲律宾前第一夫人伊美黛,她一生最愛蒐集鞋子,最高记录数量曾经达到3千多双,后来她设立鞋子博物館来“收容”这些鞋子。

              我国目前有国家博物院,各地也有不同主题的博物馆,就是还没有一所鞋子博物馆;当初这7千多双鞋子既然要销毁何不拿来开一所鞋子博物馆?

              有了这所鞋子博物馆,可以传达讯息给消费人,购买货品要选合格产品,也不要盲目购买。同时,它展示的最大意义是给观众知道,这一批“烂货”,是政府养的那些贪官污吏的“杰作”,他们的鳄鱼口,年复一年吞掉人民的血汗钱。

              阿圆相信,鞋子博物馆成立后,市民必会因好奇前来参观,当局除了可赚取门票收入,也可成为吉隆坡另一观光景点。

              原载    星洲日报《大都会》《民声》    10-10-2013

          2013年10月8日星期二

          马华女总会长

               马华创党至今,还没有一位女总会长;什么时候,马华才产生第一位女总会长?

              迄今为止,女党员在马华这个大家庭里最当任高职位是副总会长;这职位不是经过选举,是妇女组在代表大会选出主席后,按党章规定自动成为总会当然副总会长。

               马华经过这么多届中委选举,还没有一位女性竞选副总会长以上的职位。是没有够资格人选?还是她们认为一个保留的副总会长职已满足(足够),就没有人对竞选两个高职不感兴趣?

              试假设,如果某人在妇女组竞选任何一个职位失败,她后来竞选马华总会长当选,这选举后的马华中委会形势很可笑,因为妇女组主席在马华领导层排位只是副总会长,职位低过中央代表选出的总会长的女同志。

              不要以为这种局面以后不会发生。哪为什么会出现如此畸形现象?原因是总会属下的子会组织架构是选举而不是委任致产生的诟病。有人有写过文章批评妇女组、马青领导层是通过选举产生是不恰当的。

              我看过媒体错误报导,将马华、马青、妇女组合称为三大机构,曾几何时,马青、妇女组与马华母会平起平坐?

              这个组织很矛盾,马青可以招收女性入党,妇女组却不接受马华、马青同志成为组员;若说妇女组和马青是同一等级,马青党员有年龄限制,妇女组则没有,所以说女同志占了很大优势,有三个机会可以同时竞选三个职位。

              很多时候,女党员往往给人印象是比男同志矮一截,因为妇女组是附属马华,也可能是出于此,马华迟迟还没有一位女总会长出现。

              原载     星洲日报《大都会》《民声》     07-10-2013

          2013年10月5日星期六

          提笔忘字


                  在人人都有一台手机、电脑的今日,确是给生活上带来方便,更演变成一日不可没手机或是电脑伴在身边。
           
              我曾询问过一些年轻人,他们告诉我,不要说一天没触摸到,就是一小时手没有在荧幕上活动,就感到特别痒、周身不舒服。
           
              手指天天在运动,写字造句不须经头脑,只要手指稍动一下就能在荧幕得到所要的字句;久而久之,脑部思考能力逐渐退化,有很多字明明是熟悉的,有印象却想不出笔划,不知道如何下笔?这是拜科技发达所赐,背后却潜伏着有一天完全书写不出一个中文字的隐忧。
           
              我曾注意出街人的口袋,发现很多人衣着没设口袋,有口袋十有八九是没有插笔,这说明人们与笔的关系渐行渐远。甚至上班的文员,他们说一天难得有 机会 写上几个字,文字作业都交给电脑操作进行,他们工作是轻松不少,却不知不觉削弱了书写能力。
           
              今日的情况,中学生写不出一封完整的信不足为奇,连对辈份的区分更是乱套一场;试问现在还有几人有耐心在白纸上一笔一划写信?们只须发个简讯或伊媚儿,无论远近,信息瞬间就传达对方手上。
           
              人们久无提笔,字的笔顺忘了怎样运行;如果是时常有写字的话,不会有 提笔忘字 的情况出现。
           
              我现在因有和几个不会操作电脑的文友保持信件来往,因此要写出一个个正确的汉字对我来说是没有问题,同时繁体简体应付自如,这是常写信的好处。
           
              利用手机、电脑固然方便,一旦方便成依赖,有天没有它们的时候,就如失去了双手,想写一个简单字都写不出,那是文明时代的一大讽刺。

             原载   南洋商报《商余》   21-09-2013

          2013年10月1日星期二

          社团应发扬马华文学

                  雪隆机械及车辆零件商会日前在颁发“会员子女学业奖励金”典礼上,得奖优秀学生除获得奖金外,也得到一本文学书籍。
           
                  这是该商会第二年送出文学读物。去年首创自印二本马华文学著作,即大年人《大年河水静悠悠》、方又圆《百宝公事包》;今年继续出版江上舟的《中风十年》、《繁星点点》〔学生作品集〕,这些书籍是配合颁奖典礼的举行而出版。
           
                   学生把书本带回来让家人阅读外,也可借给同学 ,商会的这一举措,是鼓励学生多阅读文学书籍,也间接是在推广马华文学,使到更多人能阅读到马华文学作品,认识马华文学。
           
                   众所周知,马华文学一路走来,走的是一条崎岖坎坷的路。语文是民族灵魂,马华文学是华族的文学,我们要呵护它、照顾它,可是它一向来是在惨淡经营,得到官方微不足道的资助杯水车薪,因此需要民间支扶,尤其是社团组织,更要多加关注,给它养份,它才能欣欣向荣成长。
           
                   不说不知,雪隆乃至全马社团会馆多数少搞文娱活动,出版书籍者寥寥无几;有者只是出版本身会讯、特刊,出版或资助出版马华文学更是凤毛麟角。
           
                   据我所知,有不少会馆财务都是处在稳健状况,且每月有固定产业收入,有些会有“取之社会、用之社会”精神,如时常拜访老人院、孤儿院和关注弱势群体,但在“马华文学”这一块就有所欠缺。
           
                   社团会馆应支扶马华文学,如常举办文学讲座、文学营、培养写作人才、资助作家出版著作等,这对马华文学发展肯定是有帮助。
           
              原载    星洲日报《大都会》     01-10-2013

          2013年9月26日星期四

          面试趣闻

               翻阅旧报纸,看到一则招聘趣闻,内容是这样:中国福建一家粮油店拟招募送货员,启事竟列明 “国家足球队队员不要,跑得太慢 ”,明显充满讽刺意味。
           
            店主接受传媒采访时,先将国足痛骂一顿,事缘国家代表队之前以 1 5 惨败于被视为 “肉脚” 的泰国青年队,认为 “球踢得实在太差 了。
           
              由这则趣闻使我联想在职场的日子也曾遇到朋友同事面试趣事,先从一名顾客谈起:
           
            阿秋是一名货车司机,他有时到来公司购买卡车零件,同事与他混熟了,就常聊起他工作情形;有一次他谈到应征这间运输公司的经过,面试时老板问他过去开车记录是否良好?他不讳言开快车是他拿手好戏,故常接到罚单,也曾遇过车祸,记录是劣等。
           
             出乎意料之外,老板竟舍那些记录良好的司机而录取他,老板说要找的人就是这种勤快、能为公司争取时间的人。
           
             第 2 则趣闻是同行两个业友,现在他们是同事,回想他们 12 年前来到吉隆坡公司应征时的情景,情节是那么巧合!
           
              12 年前一个晴朗早上,他们从怡保德士车站搭德士,他们之前是不认识却坐进同一辆德士,一路上两人没有打招呼没有谈话,到了吉隆坡,司机问他们要在哪里下车?一人说去中南区,另一人回答是惹兰拉惹劳,结果德士到了目的地停下,两人同时下车,不约而同走进同一间商店,原来他们是同一天到来同一间公司面试!
           
             第 3 则是我的旧同事阿炎,从燕子城淡边到来公司应征,面试那天,老板向他索取履历等资料,当问及他父亲名字时,他竟然答不出,老板非常诧异,哪有儿子不知道父亲的名字?但后来他还是被录取,因为公司正缺乏人手,老板求才若渴。
           
             事后这 “漏网新闻” 在同事之间流传,每个同事都觉得奇怪,有一天我就问阿炎,原来他父亲的名字“ 王大发 和我们老板名字一样!
           
             原载   星洲日报《星云》    26-09-2013



          2013年9月24日星期二

          后记〔中风十年〕

                 10年,人生有几个10年?
           
              人生七十古来稀,如果活到70岁,就只有710年。
           
              我不幸于20034月中风,今年刚好10年,也就是七分之一人生在养病,过着天天与药物为伍的日子。
           
              回首这些日子以来,本来病情已趋稳定,但是人算不如天算,在今年年初,不小心跌了一大跤,手断脚骨折,手术过后察觉这一跌非同小可,伤势比以前跌过几次还严重,且把病况拉回到 10年前的原点。
           
                  10年前,在我还正值壮年之时,因突如其来的一场中风被迫提早退休,每天呆在家中无所事事,知道坐久了意志会日渐消磨,如此下去自己有一天也会颓废,这不是长久之计,就想找些事儿来做。
           
              一个严重中风后的病人能做什么呢?身体半边半瘫痪,站都站不稳,粗工没力气做,斯文工五指又动弹不得,想来想去,最后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写作。
           
              或许这是上天早就为我安排好,我从小就爱好写作,到了乐龄的今天,写作兴趣仍然不减;可是,瘫痪的右手写不出一个字,怎么办?幸好我还有左手,于是就开始训练左手,现在我可以用左手写稿且应付自如。
           
              在还没有学会电脑打字前,我每天以左手创作。这期间,写下的多是与中风有关,以及病中生活的点点滴滴。等到懂得以电脑打稿、传稿后,中风文章已写了百多篇,我就从中选出68篇,编辑成这本《中风十年》。
           
              《中风十年》是我10年来疗伤养病的记录,里面有我日常生活的动态、在医院疗房做物理治疗的情形,以及在家享受创作的苦乐,这些我都将它化成文字,希望读者能从中分享到一个中风病人在病中的心情。
           
              在养病期间,非常感谢文友、网友、商友、旧同事上门慰问,他们的关心,我会铭感五内,祝愿他们身体保持健康,不要像我今日还是摆脱不了被病魔痴痴缠。
           
              也感谢家人10年来对我不离不弃、无微不至的照顾,并给予自由的空间写作,使我在没有后顾之忧的情况下,完成这本书。
           
              本书得到雪隆机械及车辆零件商会资助,郑桂珠(佳嘉)文友、谢铭煌兄协助,冰谷兄拔笔相助写序,《中风十年》才能顺利出版,在此一併道谢!
           
          (写于吉隆坡   20/08/2013

          2013年9月21日星期六

          月饼包装不环保


           今天早上去医院复诊,并检验血压结果正常,血糖偏高。
           
          回来见到近日来亲友/网友送来的各式美味月饼,方形圆形、各种馅料都有,几盒摆在桌上似乎在引诱我,逗得我口水直流;但想到月饼内馅含高糖分,而我刚检验回来“心有余悸”,想吃也要三思而后行,就只能把口水往肚子里呑。
           
          月饼不能多吃,欣赏包装总可以吧!
           
          我发觉今年饼盒比往年精制美观多了。想各厂家在包装上无不下足心思,设计出赏心悦目美丽的图像,就是希望产品除了以美味来吸引顾客外,也藉在精巧包装上能助销量一臂之力。
           
          在众多礼盒设计中,我较欣赏以“秋天的童话”为题的包装,两个逗趣的小童在采荷花的图像,散发秋意浓浓的节日气氛。
           
          欣赏归欣赏,中秋过后,月饼吃了,礼盒空了,这些盒子不是要往垃圾桶丢了?
           
          铁盒可以用来装小件物件;纸盒如果精美不舍得丢,家里的情况是,暂时打入冷宫收藏备用,可是久久未在用途,到了第二年清理旧物时,还是“忍痛”抛弃了。
           
          我对于这些沦为“垃圾盒子”感到可惜,也认为色彩鲜艳和制作工序繁多的纸盒一点也不环保。
           
          在环保意识渐渐提高的今天,不知道生产月饼的厂家,为了响应环保,明年生产时,无需太华丽“大方”的包装,应多在环保这块考虑多节省资源。

             原载   星洲日报《言路》   18-09-2013

          2013年8月27日星期二

          主动说华语

              华教斗士沈慕羽曾说过一句生动有趣的话:马来人遇到马来人说马来话,两个印度人在一起说印度话,两个华人喝茶谈天不一定讲华语。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有部分华人生活中没有讲华语的习惯。

              最明显莫过于在华人宴会上听到的,一桌 10 人来自不同家庭成员,你就可以听到各种方言,甚至英语也杂谈其中,这种现象早已见怪不怪,说明我们虽有共同语言却不善于利用。

              我曾在路旁见到一个路人向同是华人问路,他们交谈中只会讲本身籍贯的方言,结果各自如鸭子听雷,听不明白对方所要表达的意思,只好比手画脚,这在他族人看来,是很奇怪的事。
              
              为什么大家不要讲华语?这个老生长谈的话题似乎是永远在谈论着;记得 30 多年前,雪隆中华大会堂曾发起少讲方言,多说华语运动,开始时获得各方热烈响应,结果只是五分钟热度,之后就渐渐冷却下来。这项运动未能获得成功,是大家没耐力积极推动或是不爱惜自己的母语?还是有各方面阻力?

              个人认为,很多事情要取得成功需从本身做起。多讲华语何不从自己出发?我每遇到有事求助于陌生人时,都是主动先以华语开口,对方若会讲华语,自然会以华语回答,如此一问一答,整个谈话流程都愉快进行,因为讲得是大家再熟悉不过的共同语言。
          如有任何华人向我搭讪,他用方言谈起时,我都是以华语回敬,这样以华语沟通,有时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用我们共同语言交流,大家可以畅所欲言、拉进彼此之间距离,也可促进我们华人更加亲切、更加团结。

             原载   星洲日报《言路》  27-08-2013





          2013年8月15日星期四

          我曾是低头族

          今天无论在候车站、轻快铁车上、餐馆,或在路上行走时,都可看到很多人头低低,对着手机或智能电脑传简讯、上网、看视频,这些人,被冠上低头族的美名。

          其实很早以前,大约是半个世纪前,我已是低头族,可是那个时代,低头族只是我们几个孩童,所以没有人会联想到低头族这一代号。

          我出世来得比手机早上好多年,和很多人的童年一样,我的童玩没有手机电脑,但这并不意味童年过的日子是苍白的;反之,童玩花样繁多,玩起来乐趣无穷,今天城市的孩童不可能会接触到,而且有些玩意儿已日渐消失。

          童年的玩具,我和玩伴尽量就地取材、废物利用;像收集汽水瓶盖,将它捶平当钱财使用,赌博时当赌金下注,玩马刹当金钱买卖,所以,我走在马路上,就会头低低寻找汽水瓶盖。但是在那个年代,有能力以闲钱购买当时称为荷兰水来喝的人少之又少,造成瓶盖难以寻获,走起路来就必须把头压得更低,专注眼力寻找。

          收集旧铜废铁也是我童年赚取零用钱的途径。每当空闲(学生哪一天不得空?)时,我就往村里巷弄彳亍,头低低在寻找宝物,那是人们丢弃的废五金,譬如空牙膏管、铝罐、锡箔、废铜板、烂锡具等,我就把这些捡到的烂物拿去卖给旧铁收卖商,有时一天可以换得几毛钱。

          我当低头族时是边走边低头,也算是在慢走运动;反观现在的低头族,个个一低头就可呆上几小时,中间懒得起身舒缓筋骨,让眼睛休息一下,这长时间呆坐造成血液循环缓慢,对身体健康肯定有所影响。

             原载   南洋商报《商余》   15-08-2013


          2013年8月5日星期一

          推销《写作人》的片断回忆

             那些年我是一名业务人员,时常出勤到外地推销货品;因利乘便,我每到一地,就会去找当地文友喝茶,因此在西马各地我认识了不少写作人。

             基于这个缘故,有一年作协理事会改选,有人提名我竞选发行主任;他对我说,我常在各地走动,认识人多,又有交通工具,这个发行主任职位最适合我出任。

             投票结果,我顺利当选。
          于是第二个月开始,每趟出埠,车子后行李箱就载着几百本《写作人季刊》沿途推销。

             我的行销对象是:书店、学校、文友;因推销的原故,我认识了不少热心和关心马华文学的朋友。同时,我也看清一些书商的脸孔,他们冷淡对待马华文学(书籍),不单把书本价钱压得很低,并要求给予较长(不合理)的帐期。

             有一家书商,当我去推销时,负责人打开橱柜给我看,里面有几包(一包50本)《写作人》,原来这个书商没有拆开拿出来摆卖,这样每期原封不动在那儿。我看了也觉得纳闷,这是期刊,为什么老板不按期售卖呢?

             还有一间书店,已经几年没有向协会拿书了,我去收旧帐时,他的货仓竟堆积几百上千本《写作人》和一些《作协丛书》,他要退回这些书,叫我全部搬回去。

             这些存书是因为上一任发行主任没有交通工具载回去,每期愈集愈多,我是要来收旧帐收不到,却收到一大堆退书。

             当我把盛满的后行李箱的车子驾回作协楼下,因为会所是在四楼,若要我一本一本搬上楼简直是要我的命,我就想出一个方法,就是找来塑胶篮子,系一条绳子,座办潘小姐帮忙从楼上垂吊下来,我就在楼下把书放进篮内,她在上面用力拉上去,如此整车的退书全部搬上楼了。


             我任两届的发行主任,行销成绩差强人意,尝到推销书的苦与乐;我已尽力帮作协做点事,不敢说有功劳但该有苦劳呵!

             原载  《书香人和——作协 35 周年特刊》  2013年7月

          2013年7月31日星期三

          这些记忆与你同享

          ——致李善明老师

             前几天翻阅《星云》,拜读到老师的大作 ——《童年,你一生的开始》。内容是您回忆童年在巴罗生活的点滴,描写的人事物和我童年见到的大同小异;现在呢,有的景物依旧存在,可是人事已非,想起来不胜唏嘘,诚如您文末所写:。。。。回忆往事,虽然已过数十年,但那美好记忆倍感亲切,仿佛在昨天,随着时间悄悄逝去的,都给我们留下了太多不舍、太多的无奈、太多的精彩,还有太多太多的遗憾。

             是的老师,我们离开家乡已 40 多年,而我自小学毕业后,就没有回去过母校;前几天看了文章,心中感触良多,也忆起那一段师生相处的日子。

             您一生的开始于童年,您的童年开始于巴罗。您童年时我还在牙牙学语,您回来母校为人师表时我成了您的学生

             那一年您是担任我们小五的级任老师,我发觉您教学风格与其他老师有别,大部分时间不照书本讲解,喜欢引述课外的事物来补充教材,注重学生 德智体 并行发展。是故,在课余时,您常和同学在一起,有时傍晚和我们打篮球,多次去村里那唯一的小河嬉水游泳,要知道,还是小学生的我们是瞒着父母出来,河水在雨后必会高涨湍急,尤其我们个个是旱鸭子,万一发生意外,您就要负起全部责任,这一冒险举动,现在想起来心仍有余悸。

             有一次,您来个骑脚踏车之行,在一个周日,带领我们这班十来个同学踏脚车去美拉年园坵一游,途中却发生一平时体弱姓温同学昏倒在马路上,头破血流,这下您可慌了,真担心会闹出人命,忙召来经过的车辆载温同学回家。

             那一年校庆,您心血来潮搞了个建校以来的第一个话剧演出,演员全是小五同学,经过数月排练,《要走正路的孩子》终于成功演出,获得家长和村民的赞赏,身为导演的您,却把成果归功于演出同学,没想到您却惹来一些冷嘲热讽,有的同侪说您爱出风头,有的开始排挤您,一切您都默默承受。那时的我,知道在神圣学府里竟有这种事发生,但我不能跟您表达(安慰)什么,也不能体会这种痛苦有多重?毕竟还是才满 10 岁(我未足龄就入学)的小孩子,又怎么会明白大人这种人事关系和纠纷?

             自小学毕业一别,我们曾于 84 4 月在新山有见过面,那是出席作协主办的《文学之夜》,我惊喜能和老师见面,这个聚会您忘记了,把罪过归咎年纪大了,说年老健忘。

          我们都老了吗?是的,我们已步入乐龄。想起半世纪前我正襟危坐在课室里,静静地在听您生动讲课,仿佛还是去年的事。。。。。

            原载   星洲日报《星云》   31-07-2013

          2013年7月29日星期一

          从一则谜题谈起

             在网上无意搜索到这一趣谜,是几年前在台湾流行一則脍炙人口的谜题,颇具讽刺性,现抄录下来:

             谜面是枪、強、抢、呛,射一台湾城市名,答案是 台中

             原来那时台中治安败坏的程度让当地人极为恐慌,市內接二连三发生持枪杀人,強行掳掠,无所不抢和黑社会火併及飆车党視警如无物的呛警行为,此一谜题,实为讽刺治安不靖。

             如今把它转载(非本文作者转载)过來,谜题一样,时空不一样,答案由台中改为 马来西亚 ,大家是不是觉得很貼切

             笔者认为不单贴切,且有过之而无不及。当社会罪案可以成为谜题娱乐谜友,是说明罪案已普遍性及达严重程度才会在制谜人脑子里留下深刻印记。

             我国抢、掠、掳、奸、杀、拐等案件无日无之,匪徒似乎没有一天有假期;有居民投诉记者,匪徒每日在社区勤劳巡逻找猎物,如果警方能有匪徒一半的勤力,那多少可以给匪徒阻遏作用,相信罪案的发生会大大减少。

             “马来西亚名字已在国外扬名,这回不是比什么最长、最高、最大、最久,说的是最猖狂、最无人性的攫夺,几宗外国游客被打抢,他们回国后口耳相传,更为这小小的国家的美名”“锦上添花

             小儿出差新加坡,每次回到办公室同事或朋友都会问起这里治安怎样啦?他们不相信网络消息,他们要从一个马来西亚人亲口中获得正确讯息,每次小儿如实告之。

            外国人如此关心,可从中知道这个国家治安已引起国际上注意,情况已病入膏肓了!

              原载   南洋商报《言论》   29-07-2013


          2013年7月24日星期三

          电台媒介语

                前几天收听某电台早上的清谈节目,一听众 “ 叩应 ” 说喜欢收听这台,原因再简单不过,就是她本身是槟城人,广东话有听没有懂,只会听华语和闽南话,她不收听其他电台,只选择(也是无从选择)这家历史悠久、别称为 “老人电台 ” 的官方台 ,若不喜欢也得喜欢。
               国内 3 家所谓的 “ 中文电台 ”,我常说是 “ 方言电台 ”,它们广播媒介语以粤语为主,华语只是扮演陪衬角色。
                我就是不明白,若以我国华裔籍贯人口来分析,福建人佔最多,客家人次之,广东人才居第 3 位,但是;为何这 3 台 “ 有样学样 ”,大家互相影响,大部分时间以广东话广播?我的周遭听不懂广东话的非广东人大有人在,造成他们在收听广播时暂时 “ 充耳不闻 ”,有的只好转台或索性关机。
               多年前我问过一位在其中一电台任行政部门的朋友,他说这现象台方完全是以广告收入为考量,我就更加不解,如果改以闽南语来广播,不是会有更多听众收听吗?不是更能吸引到更多商家的广告吗?
               啰嗦了一大堆,相信很多听众跟我一样,最好还是以我们最亲切的共同语言 “ 华语 ” 来广播,这一举措,你我他不同籍贯同肤色的华人大家都听得明白,皆大欢喜!
                 原载    星洲日报《沟通平台》    24-07-2013

          2013年7月18日星期四

          母亲的一双腿

               母亲是典型的农村妇女,持家相夫教子、勤劳节俭,她一生劳碌命,每天没有一刻清闲下来。

            自从年小懂事开始,我就知道自己是生长在一个贫穷的大家庭,父亲是园坵管工,薪水一般,兄姐年纪轻轻就失学当起胶工,那些年,胶价由外国资本家操纵,受雇的园坵胶工收入可想而知。

            母亲是家庭妇女,为了想减轻家庭经济负担,除了养鸡鸭自供自给外,也养了几只猪。
          猪的饲料是厨余的饭菜,每个星期母亲会给一天较丰富的配料,就是从杂货店买回来可口(以猪的胃口而言)的椰粕。平时是吃芋叶和自种蕃薯藤叶。

            星期日是割芋树的日子,这天一大早,我们兄弟就和母亲出发去割芋树。
          芋树是野生的,我们开始在附近的沼泽地采割,当这一片芋地割完后,新的芋树没这么快成长,我们就得去较远地方找新的芋树。

            如此每个星期都在不同地点采割,地点也愈割愈离家更远。

            我和哥是骑脚踏车出门,回来后座就载满芋树。母亲不会骑脚踏车,也没胆量坐后座,每次安步当车,有时来回路程要走上约10公里,她从来没有说过走得辛苦、疲劳,只有抱怨双手被栖在芋茎的红蚂蚁咬到红肿又痒。

            那些日子,左邻右舍都称赞母亲的一双腿像是车子的轮,已是中年妇女还像年轻时一样健步如飞,能走再远的路不觉得累、是很多年轻人自叹不如的。

             原载    星洲日报《星云》    18-07-2013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