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30日星期六

告别拉士德

     从小父母就告诉我要躲开拉士德。

     “什么是拉士德?” 我问。父母解释:“拉士德是一种杀鸟武器,是人类用来攻击我们鸟雀;人类从野山渣树上砍下 Y 形状树枝,在两边绑上橡皮筋,中间系上一块橡皮。当人(多数是顽童)发现我们踪影时,就找来小石子,放在橡皮上,拉紧橡皮筋瞄准目标一放,小石子就迅速朝着我们这里射来;这种武器杀伤力很强,如果被击中,不是死亡就是头破血流。”

     我开始感到害怕,不知道什么时候大祸临头?今天,我已渐渐长大,我和玩伴每天出去玩耍还没发生意外,有见过顽童却没见过顽童手上有拉士德。

      “你们生长在这个年代,算是幸福的。” 父母又说:“这个年代人类的孩童,都把兴趣转移沉淀在电子产品的游戏机里,譬如玩 ‘愤怒鸟’ 、种菜,或者上网。”

      “ 我们那个年代,人类的孩童常结伴玩户外游戏,如跳房子、踢毽子、捉迷藏、捉豹虎、捉打架鱼等,而用拉士德射鸟是最残忍的了。”
    
      原来,我和雀友每次出去找虫吃能平安回来是拜科技发达所赐;人类孩童人手一机取代父母那个年代人手一拉士德,我们因此能逃过一次次劫数。
    
     我渴望见到拉士德的模样,只是一次就满足。有一天傍晚,我和同伴在商店前停车场嬉戏,忽然见到一个蒙面人从裤袋拔出一黑色物件瞄准目标一射,只听到 “砰砰” 声响后有人应声而倒地,接着鲜血涔涔流出。
   
       “这种武器杀伤力很强,如果被击中,不是死亡就是头破血流。” 我倏地想起父母说过的话。难道那就是杀人于死地的拉士德? 我疑惑,回家要问父母清楚。

   原载   星洲日报《文艺春秋》    03-11-2013

    2013年11月26日星期二

    新年快来了

         近日先后和两位朋友见面,交谈中,他们不约而同说出这么一句:“新年快来了”。
     
        开始听到时,先是错愕,怎么这么快?现在是什么时候?今年冬至汤圆还没吃,就谈到明年过年?回神过来后想想:是哦,日子是不等人的,一眨眼不知不觉中新年就来到。
     
        明年马年农历年初一落在1月31日,略算一下,还有2个多月就过年,说长不长,难怪今天有人说“新年快来了”。
     
        新年快来了,在这个离圣诞节还有一段日子的今天,说新年快来了的人没有讲错;随着日子迫近,跟着后继有人也会如此说,说的人会愈来愈多,听的次数也多;过些时日,大家见面礼就是这句:“要过年了”。
     
         日子如白马过隙,一年即将结束,时间是无情的,如果当时没好好把握加以利用,等溜走了才来惋惜,是自己不善用时间,就不要怨天尤人。
     
        其实日子快慢每天每年都一样,每一天都是24小时;地球运行的速度每分钟没有改变,有人会感觉度日如年或光阴似箭,这是生活体验感受不同和心理作用,所以感觉新年快到了是之前对日子的到来的反应,是期待还是恐惧或是以平常心等待(看待)?无论是什么心情,那一天总会到来,就算你不喜欢过年,日子同样要度过,年年难过年年过。
     
        有人害怕过年,佳节近在眉目时,他情绪就会不安做起事忙(盲)无头绪。新年,有很多人不想它到来,如果可以,一年中宁可没有“新年”这节日。
     
       原载   南洋商报《商余》     23-11-2013
     

    2013年11月16日星期六

    家丑不可外扬

        一夜暴红的新山百合花园《转角遇到匪》壁画,早前因市长和行政人员认为在不适当地点作画,有损新山形象及有碍观瞻,决定清除,它最终难逃消失命运,日前被市政局人员涂上白漆掩盖,几经滚刷后,现场还原本来面貌。
     
        这幅壁画几天前一出现,马上引起轰动,吸引市民纷纷涌来参观拍照,一下子成了新山市民的热门话题。有的将照片上载面子书展示,网民更热烈留言议论。
     
        此幅同样是出自立陶宛画家恩尼斯的精心力作,受热捧程度与《姐弟共骑》有过之而无不及。之所以会出名因为贴切画出“没遇过打抢不是新山人”的遭遇,一笔一划画出新山人的心声,画出新山治安败坏的实况;也正因如此,惹到官老爷冒出一把火,看不顺眼之下,一声号令,壁画就无声无息消失了。
     
        若此壁画能保留下来,每天慕名到来参观的市民和游客相信与日俱增,游客回到他们国家会口耳相传,三两下子《转角遇到匪》不难扬名至海外,更有朝一日像《姐弟共骑》入选英国《卫报》世界十五最佳壁画榜,这个时候连带新山市的名字在海外扬名。
     
        扬名到世界各地是好事,但此画例外。新山市政局早已料到会有此趋势发展,这是对新山声誉是不利的,也会影响到旅游业,所以不想扬名,就先下手为强,将壁画清除后,留给游客的印象是正面的,一切罪案都没发生过。
     
       原载   星洲日报《言路》  15-11-2013
     
     

    2013年11月14日星期四

    附录:

                                          体会中风病人的心情

         前不久,看到面子書《文城四意》推薦江上舟的《中風十年》新著,看了簡單介紹,隨即按“贊”,並搜尋其面子書,發送加為友的邀請。等江先生接受為友后,就向他問好,預訂著作。
     

        很快的,就收到江上舟先生(原名林振耀、筆名方又圓)的2013年散文集《中風十年》。

       這信封上的地址該是作者親自題寫,裡頭還有他的親筆簽名,一筆一畫,看得出他的用心,真讓人敬佩。
     

        午后,細雨紛飛。難得假日,泡了一壺茶,迫不及待開始翻閱這本令我倍感好奇的書。
     
       
        書中收錄68篇文章,是作者歷年來療傷養病的記錄,內容有日常生活動態,在醫院療房做物理治療的情形,以及在家“享受”寫作的苦樂,這些文字,讓讀者從中分享到一個病人長期與病魔抗鬥過程和心情寫照。
     

        江先生中風后,因右手癱瘓無法握筆。但積極樂觀的他,不輕易放棄,一直堅持苦練左手寫字,單憑這點毅力就實在是讓人敬佩。
     

        然,他這生似乎與“跌”有緣。去年中秋節,他曾在某度假屋不小心從二樓跌至樓下,當場頭破血流,差點沒命;而今年的年初七,他也不小心跌倒而手腕大腿骨折。這讓人不禁替他感到難過。
     

        然而,他所寫的字裡行間,總有不向困難低頭的毅力,家人的陪伴、好友的鼓勵,讓他也不時自我打氣,透過寫作,讓精神有所寄托,也以文會友。
     

        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一篇,是他寫有關50載的師生情,述說小學老師李秀霞知道他跌倒受傷,不顧自己年邁行動不便,堅持從老遠芙蓉到來探望他,令人感動不已。
     

        11月6日,與中二生的最后一次補習班。除了開心聚餐,也少不了分享好書。當天,所選的就是江上舟先生的最新著作《中風十年》。奕綸先分享讀后感,于雯隨后分享“聽”后感。之后,在場的紛紛踴躍發言,分享個人感悟,其中包括:珍惜身邊人、照顧健康、生命的意義在于你是否會在困境中尋找屬于自己的價值等。
     
       
        把相關照片上載至面子書,在休養中的江先生還不忘留言:“謝謝溫老師的推介和同學發言!”簡短的一句話,卻帶出不簡單的含義。
     

        有興趣買書者,可電郵至limchinyeow@gmail.com ,或請聯絡江上舟的面子書:https://www.facebook.com/limchinyeow/about 

        作者温佩昵   发表于  中国报《东海岸》《温煦呢喃》  12/11/13

    附录:

                                                  体会中风者的心情

        每一次補習,我都有一份領悟,一份感慨。這次也不例外。上次補習中,溫老師就向我們介紹了一本書《中風十年》,並有其中就有一位同學,陳奕倫為我們分享了這本書的內容。“中風”,這一個病,我相信大多數人都曉得,但,在這裡我想問的是:又有多少人都明白一個中風的人的滋味呢?
     

        在這位同學的分享中,對中風毫不瞭解的我也開始明白並深深地體會到一個中風的人的心情。這本書的作者是林振耀,筆名為江上舟。他是一位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中風,這病一患就患了十年。十年,試想有多少人可以堅持下去,並朝他的理想前進呢?他,就是那位儘管風吹雨打,也繼續向前邁進的人。他的右手因中風而癱瘓,但,熱愛寫作的他依然沒放棄他的愛好—寫作。他努力地練習用左手來繼續寫作,慢慢的,他已經可以運用左手來寫作,打字等。他認為寫作可讓他忘記身體的創傷,讓他在其中找到快樂。寫作,對他來說,就是他的快樂泉源。
     

       《中風十年》是他每天以左手,把病中生活的點點滴滴所創作的。他從數百篇的中風文章裡,選出六十八篇以編製成這本《中風十年》。聽到這裡,我不禁感到羞愧。試問一個雖然中風的人,卻依然堅持他的理想,他的愛好,相反地,健康的我們卻還在浪費時間,不為自己的未來著想……。
     

        有一篇是講述一位老師來探望他的情景。當我正仔細地聆聽這位同學的分享,一幅幅畫面不禁會浮現在我腦海裡。江上舟先生的小學老師,已是一位八十二高齡,年老體弱,多種病纏身,且行動不便。他多次勸阻老師,但,老師堅持要探望他,大老遠地從芙蓉來到吉隆坡。為的是什么?為的就是來看望他的學生。這份師生情,雖已過了五十年,但,還是如此的深厚,如此的真摯。這一份感情,讓我非常敬佩。在江上舟先生的心中,老師是一位好教師。他從事教育事業幾十寒暑,誨人不倦,桃李滿天下。教學時,他從不發學生脾氣。不僅僅是江上舟先生,每一位被他教過的學生都說他是一位很棒的老師。在他與老師聊天時,時光彷彿倒流五十年,老師在課堂用心教學,他做著靜靜聆聽……
     

        除此之外,最讓我感觸良多的是他與她母親之間的情感。為了不讓他的母親傷心,他選擇不說,他深怕他的母親會因為自己的病而為他流淚。但是,其實他的母親已經知道他的病情,就算他一隻隱瞞不說,他的母親還是察覺到了。他一直逃避,為了隱瞞,他撒了許多慌,也不願見他的母親。就這樣,時光荏苒,在一直逃避的十個月后,他終于肯見他的母親了,但這一見卻是在母親躺在病床上的時候,望著母親,無盡的言語在一時間無法表達出來,有多久他沒見他的母親了,最后,他選擇勇敢,但他要坦白時,淚水瞬間從眼眶裡溢出來,他的母親哭了,這是他明白,原來他的母親已經知道,他后悔,痛心,不一會兒,他的母親便逝世了,到最后,他的母親還是掛念著兒子的病情,就這樣去了。
     

        從這個故事中,我深深地瞭解到一個中風的人的滋味,他的堅持,他的辛酸。他所要帶給我們的啟示,我一會永遠銘記在心。我也深深地祝福江上舟先生能夠繼續加油,並堅持他的理想,永不放棄。

    作者:劉于雯(2 ELIT)吉蘭丹吉賴蘇丹國中一校  12/11/13   中国报《东海岸》《我们仨》

    2013年11月10日星期日

    借书不还

            书橱里,有一本书是借回来的,它静静躺在书橱已有 20 多年,每次整理书本时,它就会出现,似乎是向我抗议:“把我物归原主吧!”

            记忆倒带,这本激励书当年是向同事借的;是他极力推荐,我原本不想借,推了几次却拗不过他的好意,最后也搞不清楚,现在也忘了,是他愿借还是索性送给我看,这书就落户在我家书橱。

            我不喜欢向朋友借东西,尤其是书。知道自己没时间看书,最担心的不是怕损破书页而是借了忘记还。

            多数爱书人不愿将心爱的书借给人。有人把书和老婆相提并论,说家里的东西除了老婆和书恕不借出,其他都可以借,包括自己。

            多年前,因为写作需要些资料,就向要好的某文友借本书参考,怎知道才过两天,他就打电来催我还书。

            我当天借书时还问他有没有用到这本书,他答没有。我想他之前有遇到借书不还的经历,就在短时间内向我索回书也不怕得罪我。

            知道文友是这样惜书如金,我以后还敢向他借?

            书橱里的这本书,每当看到它时,就自然想到这位旧同事,当年公司里,只有他和我爱看书,我们日常话题常有谈到书,其他同事在这方面只有听的份。

            今天,旧同事不知人在何处,10 多年以来不曾联络,他还常买书喜欢看书?

            如果当时有将这书归还,今天我就不容易想起这位同事。或者可以这么说,借书不还也有意外收获,你同意吗?

        原载    星洲日报《星云》    31-10-2013

      我可以讲华语吗?

              今早和往日一样照常打开收音机收听清谈节目。两个听众先后叩应进去,开头第一句话同样问主持人:“我可以讲华语吗?”

              我们的所谓“中文电台”,严格分类是“方言电台”,因为主要广播语言是方言,华语是可有可无;主持人是华人却不以华语主持,我听久了见怪不怪。所以时常会听到如此的问答,听众接通线后要先问主持人清楚:“我可以讲华语吗?”

              主持人当然不可说不可以,那为什么听众“明知故问”呢?
      答案可能是:1)这位听众可能不知道可以华语问答;2)以为节目全程是以方言进行。

              我为以上情况感触良多,什么时候?我们的中文电台可以不以“罗惹”语言广播呢?
      我们不曾见过两个马来人碰面时开头一句就问:“我可以讲马来话吗?”。

              每当我听到听众如是发问,就感觉华社可笑又可悲。

              可笑的是,华人和华人以华语交谈是理所当然,为何会有如此一问?

              可悲的是,到今日我们是有“共同语言”,就是亲切的华语,那为何大家还是不能“共同”使用、畅所欲言呢?

          原载    星洲日报《大都会》    10-11-2013
       

      2013年11月7日星期四

      写封信吧

              你多久没写过一封信给家人、朋友?或是你有一段日子没收到信,不管信是谁寄来?
      被问的人十之八九会说:是很久了,也无从记起有多久了。

              再去问年轻人,他们有的从来就没写过信,也有人除了商业信函外就不曾收过信;更有黄毛小子会反问你:什么是信?

              生活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各种通讯设备应有尽有,网际网络无远弗届,手机一触即发,只要在荧幕上按几个键盘、三几分钟就将信息传送出去,既方便又快捷,试问今天还有人会用手以笔写信吗?

              我还有用手写信,已经没有之前频繁了,原因之一是友人一个个学会电脑打字,我们的联络方式已从纸上转移在网上,以前在纸上密密麻麻写上两三页,现在网上只是三两行,事情交代清楚就收网。不过一天可以通上几封,因为免付邮费免信封。

              以前有人说写信是一种乐趣,收信阅信是享受,可惜现在懂得享受此种乐趣的愈来愈少,因为现在个个追求快速方便,手写信确实有些麻烦,要黏上邮票又要拿去投寄,养成现在人愈懒惰,这是拜科技进步把人宠坏了。写电子信无法享受到手写的乐趣,而且不能投入全部感情,收信人同样看到的是冷冰冰的电子邮件,看不到对方笔迹,手触摸不到、拥抱不到、更不能收藏。

              今天就写封信吧。致给好久不见的朋友,不需要是封长信,短短一两百字就能把祝贺寄到他手上,同时给他一个惊喜,使他高兴一整天,如此举手之劳,你何不马上动笔!

          原载    南洋商报《商余》    23-10-2013

        2013年11月4日星期一

        退休生活与书

            日前文友送来 6 本书,其中 4 本:《中国文化常识》、《原来如此》、《西南丝绸之路》、《中华典故》适合我阅读口味。
         
            自从退休后,有两三位文友知道我不良于行,喜欢看书又不能去逛书店买书,他们有去书店时就会选择几本书买下送给我。
         
            在职场的日子,汲汲营营忙忙碌碌,每天都透支工作挤不出一点时间看书;晚上回到家,身心疲惫不堪,哪有心情看书?偶尔买书时会对自己说,买书是为退休打算,是留给退休时看的。
         
            因故,自己买的书和文友出书都会送给一本,家里还没看的书就愈积愈多。有的新书只是挑选其中“好看”的几篇先睹为快,算是赏脸送书的作者了。我知道很多人收到书后只看封面、序、后记,里面内容懒得去了解,就把书束之高阁或打入冷宫了。
         
            “书是退休时看的”,说这句话不止我一人。我曾听身边爱书朋友说过,没说的有的也会附和。
         
            今天我退休已有一段日子,但是看完的书屈指可数,“罪魁祸首”是把大部份时间花在写作上。
         
            我爱看书更爱写作。我可以几天不看书不能几天没有写作,看书是排在写作之后的个人嗜好;我可以准期交稿,却不能在预定的日子看完一本书。
         
            有的写作人说,写作是痛苦的,要完成一篇文章有时搞到“三餐不继”;我说,写作苦乐参半,没写作更痛苦;爱书人说,阅读是愉快的,作者把呕心沥血的文字印成书,我们躺在沙发上就可舒舒服服阅读。
         
            我每天“苦中作乐”在生产文字,却少去享受阅读的快感。看来,等到有一天江郎才尽,我才会把时间多花在书本上,那时写作是偶尔随兴的事。
         
           原载   中国报《读编交流》  23-10-2013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