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19日星期日

换笔名

    有位编者建议我换笔名或者用原名投稿,
我听了感到莫名其妙,为什么我要换笔名?以原名投稿还说得过去,若“投稿须知”有此规定的话。
 
    我写作超过半辈子,记忆中只有两次是以原名发表文章,第一次是小五写了《我的学校》,刊登在《我的月刊》,当年年纪小还不知道什么是笔名?第二次是写《三个林政要》,因文章内容与我原名有关,非用原名发表不可。
 
    这位编者要我采用原名,我不知他的用意?我是不喜欢将自己的原名公开,就如不习惯自己的人头照大刺刺登在报上给读者“指指点点”,这是难以接受的。
 
    我用过的笔名不到10个,常用的有4个,分别固定用在写感性、理性、时评、随笔,各用不可笔名。这位编者想是要我将现有的4个笔名弃之不用,而换过一个新的,我无需考虑绝不会放弃旧笔名,只想知道编者为什么有此“善意”建议?难道有此需要吗?
 
    我很满意旧的笔名,每个都有含意。如果找个新笔名,不知道取什么名字(或者读者可以建议)?读者看我的文章有的看了很多年,也熟悉我的笔名;假如我换个新笔名,我不是要从新开始和读者建立起关系,我又何必这样做?况且我现在是处在半封笔状态。
 
原载 《清流》99期 03-2015

2015年4月9日星期四

我不是林政要

有一次和好友林志豪吃午饭,吃饱后嘴巴太空闲,就谈些有的没的。话题扯到写作人,谈到冰谷、朵拉、黎紫书、孟沙、慧适、游川,巧不成书,他们这几位都是姓林。
 
记得很久以前林姓和陈姓人口最多,我小时候就听过“陈林满天下”的美谈,不过事过境迁,今天陈林这优势已被其他姓氏取代。
 
在我国各领域,不乏林姓人士在国家各领域作出贡献,如林梧桐、国泰、林连玉、林玉静、林苍佑、林玉唐、林源德、林水檺,以及以上几位作家。 
 
我和志豪同姓三分亲,谈起姓林就喜上眉梢,记得我国政坛有过“林时代”,在80、90年代林良实、林敬益、林吉祥在各自党居最高职位,各人都攀上政治最高峰,在华社声望一时无两。
 
我一向对政治颇感兴趣,但没有积极投入活动,对于三位宗亲、两人在朝一人在野的政治成就,也是姓林的我与有荣焉。
当时有感而发,写了半幅(上联)对联,另下联希望有人来相对,文是:
 
上联:三个林政要,三个姓林,不是林振耀
 
我痴等了这么多年,至今仍然等不到有人来匹配;如果你不是姓林,也可小试牛刀,我等待着。
 
  原载 南洋商报《商余》 09-04-2015

2015年4月4日星期六

4月1日这一天

顾客:“老板娘,这碗云吞面今天份量比较少,叉烧没两片,云呑才两粒,青菜两根,这么小碗我怎么会吃得饱?”
 
老板娘:“今天政府开始征收消费税,我没多收你一分钱,你还嫌小碗?哪里会小碗?碗还不是和昨天一样大。”
 
顾客:“哇!哇!你这小食档,一年营业额还不到50万,还敢要收消费税?”
 
老板娘:“我今早刚买煤气多付6%消费税;还有面条、米粉、粿条,厂家说要开始算GST,我怎能承担这些成本?这几天我在观望,过后可能会算贵一点。没办法,羊毛出在羊身上。
 
在4月1日,政府开始征收消费税时,将会听到如以上的对话。同时,在全马各地消费场所,也会有以下场景出现:
 
 电器店老板在与同行通电话:“今天在打蚊子,到现在还做不到100令吉生意,顾客都害怕GST而不敢上门。我们卖的电器不是日常用品,顾客要买的话早在4月1日以前都买了。
朋友,你那边什么行情?”
 
顾客:“头家,这罐牛奶粉为什么贵了一块钱?我之前也是在你这里买。”
 
杂货店老板:“现在要填报消费税了,多一两块是正常的。”
 
顾客:“可是你这些是旧货,是没有还消费税的,你现在要跟我收,这是不公道的。”
 
老板:“安娣,你想一想,我这些货卖完了,是不是要进新货?来货是不是要还GST?”
 
顾客:“老板,今天这帖退热草药为什么算这么贵?又不见得大包些?”
 
中药店老板:“老兄,你是有看报纸吗?我们中药店是有注册GST,就是须要报消费税。”
 
顾客:“但是你们草药不是今天才采的,而且我不要发票,你就优待我这一次吧!。”
 
友人:“老兄,你在新区开了一间新店,你长袖善舞呵!生意愈做愈大!”
 
老板:“多谢!多谢?不瞒你说,我是把业务分开来。这样一间一年达不到50万的营业额,如此两间都不需缴消费税。呵呵!”
 
                    原载        星洲日报《大都会》《民声》      03-04-2015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